绿色发展极端气候频发 我们能做什么?
全球动荡、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气候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全球合作等,使得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让我们目前处于气候影响的漩涡中而无能为力。
从举世震惊的巴基斯坦特大洪灾,到热浪席卷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甚至我国的川渝地区也未能幸免,极端气候的频频发生使得今年在埃及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届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7,下文简称COP27)无论在范围还是程度上都更受关注。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观察员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绿会”)气候变化工作组派代表团赴埃及参加会议。
图源:hellorf人人生来碳平等
“落实”是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题之一。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表示,经过连续数日的紧张谈判,COP27达成了一个突破性的协议,也就是为保护脆弱国家设立新的“损失和损害”基金,这是向“气候正义”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年,巴基斯坦遭遇了特大洪水,中国绿会一直在积极参与援助巴基斯坦活动,包括提供专家支持、物资等,以及协助解决巴基斯坦洪水后的生态恢复问题。这不禁让周晋峰反思当下人们对巴基斯坦碳危机和气候灾难所应担负的碳责任。为了激励所有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参与到抗击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周晋峰想在“(气候)正义”方面再加一点个人的想法,即强调的气候正义(Climate Justice)应是“人人生来碳平等:平等的碳排放权和碳责任”。
“今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当我在中国强调 ‘人人生来碳平等:平等的碳排放权和碳责任’时,我实际上是想动员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通过节约粮食、对旧衣物进行可持续回收利用和节约用水用电来减少碳排放。尽管我国的人均碳排量并不高,但每个人都要对巴基斯坦的碳危机负起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做出改变,参与到全球气候危机的拯救中来。这是人类今天克服碳危机最重要的概念问题,也是我们在碳公平和气候正义方面最重要的事情。”周晋峰说。
同时,周晋峰指出,今年大会在全球盘点的“缓解”“适应”“实施和支持手段”这三个主题领域取得了全球集体进展。首次全球盘点(the first global stocktake, GST 1)从2021年到2023年,此后每5年重复一次。周晋峰表示,首次全球盘点即将到来。COP27在“适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国政府就推进全球适应目标的方式达成一致,该目标将在COP28结束,并为第一次全球盘点提供信息,提高最脆弱群体的韧性。在COP27上向适应基金做出了总额超过2.3亿美元的新捐赠的承诺。
为了扩大“缓解”议题的落实性和可实施性,COP27启动了一项“缓解”工作计划。该计划将在COP27之后立即开始,并持续到2030年,每年将至少举行两次全球对话。COP27还要求各国政府在2023年底之前重新审视和加强其国家气候计划中的2030年目标,并加快努力逐步淘汰未减弱的煤电和淘汰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推广气候技术解决方案的UNFCCC技术机制联合工作计划(五年)也在COP27上启动。
资金仍然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关键因素,亦是气候行动实施的“难题”。周晋峰直言,“发达国家缔约方到2020年每年联合动员1000亿美元的目标尚未实现。巴黎给了我们协定。卡托维兹和格拉斯哥给了我们计划。沙姆沙伊赫将我们转向实施。今年,洪水、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经常发生,我们采取行动的步伐远远不够。”
国际合作可能吗?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布了两份报告:一份是《2022年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另一份是《2022年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综合报告》。这两份报告对于评估实现《巴黎协定》到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至关重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分析了193个《巴黎协定》缔约方的气候行动计划——称为国家自主贡献(NDC),其中包括从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6)之后至2022年9月23日之前提交的24个更新或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来看,可喜的是各国今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仍远未达到进入1.5摄氏度世界所需的减排规模和速度。面临的威胁包括全球动荡、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气候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全球合作等,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让我们目前正处于气候影响的漩涡中而无能为力。”周晋峰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
在气候大会举办期间,G20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美领导人也在期间会晤,双方同意重启气候对话,共同推动COP27取得成功。11月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共同宣言,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重振多边主义应对发展挑战,并落实《公约》《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也为COP27达成成果助力。
今年7月新上任的德国驻华大使傅融表示,各国政府都不能忽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一事实,国际社会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她表示,德方赞赏中方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希望与中方继续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合作持续深入,并愿与各方共同为COP27做出贡献,共同应对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挑战。
在近年来政治极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受阻的背景下,气候大会的谈判也可能面临更多困难,在政府谈判可能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代表公共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参与气候谈判就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也正在加强,比如合办边会、共同发起倡议等等,共同推动气候行动和政策的落实。由此,周晋峰认为,代表公共利益的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仍然有很大的驱动力。
界定、评价农田土壤固碳水平及能力
COP27是第一个专门设立农业日的气候大会。农业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应该成为气候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今年的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倡议COP27边会上,中国绿会代表团成员展示了由绿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起草、发布的《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当季》团体标准(下文简称《农田土壤固碳规范》)。该标准是农田固碳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当季农田土壤固碳水平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评价流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数据质量保证、验证和评价报告。该标准适用于评价机构对农田土壤固碳水平的评价,特别是开展农田作物产量反映农田土壤固碳情况的评价工作;可作为作物种植时间为一年以内,多年生作物、林木及其他土壤碳库测算的参考。
重中之重 土壤固碳是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90%是通过土壤固碳。借助适当的农业管理措施,农业土壤可以发挥较大的固碳作用,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图源:hellorf
据周晋峰介绍,土壤固碳是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IPCC与FAO有专门文件,在COP21上法国政府也提出了“千分之四”倡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90%是通过土壤固碳,因此通过适当的农业管理措施,农业土壤可以发挥较大的固碳作用,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无独有偶,今年6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降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资源,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能落地的抓手和工具。同时,如何界定和评价农田土壤固碳水平及能力,亟需一个规范化的基线。于是,绿会标准委、气候变化工作组、低碳工坊工作组等部门在这一领域再次探索,《农田土壤固碳规范》应运而生。“土壤碳库是陆地最主要的碳库,提高农田有机质(碳)含量,不仅可以提升耕地质量,还是一种缓解气候变化的固碳方式。虽然大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为排放比重较高,但种植业固碳是天然属性,对种植业土壤固碳进行科学化本身就很有意义。”周晋峰表示,《农田土壤固碳规范》有4大亮点。
首先,评价中加入了经营者承诺。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历史等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使统一计量工作难度大,实效性低。由最了解情况的经营者进行承诺有利于落实。这也符合FAO与IPCC规范。其次,首次将农产品产量与土壤固碳相关联。在确保食物供应的前提下,开展碳中和工作才更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也符合FAO的工作方向。《农田土壤固碳规范》针对的是当季作物,不同于以年度进行计量和评价的方案。对当季种植进行土壤固碳计量就可以把农产品与土壤固碳进行关联,由农产品作为土壤固碳的实物载体在经济领域进行流转,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参与和贡献。再次,探索了一条加法项。减排与固定共同组成了碳中和,目前较多工作集中在人为减排领域,人为固碳部分的工作较少。森林、二氧化碳收集封存技术(CCUS)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两种人为固碳方向。土壤固碳研究成果非常多,应用与落实尚在探索中,《农田土壤固碳规范》以农田土壤为标的,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探索一个农产品土壤碳信用的科学方案。最后,为种植业碳中和建立一个基线。植物光合作用是最大的固碳途径,也是食物的主要生产方式;土壤碳库是陆地最大碳库,可以据此建立固碳基线。有了这一基线,更便于相关产业开展工作。
“我国拥有广袤的农田,充分发挥土壤的固碳能力也可以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我们想要探讨的重点议题包括基于当地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这与气候变化的适应不谋而合。”周晋峰说。
作者:《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制作:王娜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标签:
上一篇:营商环境湖北省大冶市:以“环境大优化”促进“发展大提速”
下一篇:从预制菜,看未来餐饮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