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

课程思政案例|《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9 01:59:24来源:food栏目:餐饮美食新闻 阅读:

 

作者: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李建刚

(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孔孟食道

主题名:不废江河万古流——孔子的饮食观

课时分配:2课时

学情分析:本课是为大三学生下学期开设的个性课程,大三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析、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学术视野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他们具有强烈的学术探究动机,他们的自学能力、归纳能力与思辨能力也明显增强,喜欢接受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而对于太过直观和形象的知识,他们可能会觉得幼稚。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自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还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对待传统文化影响的感悟方面还有拓展的空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予以点拨,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事迹。孔子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有名的美食家。

2.了解孔子饮食思想。孔子肯定饮食是人生的最基本需要,饮食欲望的存在是合理的;他认为饮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人们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有其它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他重视饮食保健,强调食品卫生,有所食,有所不食;他注重五味调和,对烹饪有很高的要求,食物的制作必须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主张饮食以简朴为主,崇尚回归自然;他要求饮食要保持良好的习惯;他主张饮食要保持礼仪,要有老幼尊卑之分,要体现尊卑等级观念出来。

3.分析孔子饮食观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奠定了中国饮食思想的基础,后世的饮食习俗、饮食行为、饮食礼仪大多是从他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鼓励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爱国爱家意识。

3.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享受生活。

育人主题:

尊重生命 

课程资源:

1.网课资源

1)爱课程:谢定源. 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饮食文化.  www.icourses.edu.cn 

2)网易公开课:赵荣光. 浙江工商大学:中华饮食文化.

http://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cuvocw%2Fyinshiwenhua.html

3)中国大学MOOC: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饮食文化.  www.icourse163.org/course/NWSUAF-1003734004

 2.影视资源

11940年费穆执导的《孔夫子》

22010年胡玫执导的《孔子》,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

31990张新建/刘子云执导的16集电视剧《孔子》,王绘春/李岚/贾璐主演

3.文献资源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2010

2 左刚强,姚忠泰《世界名人传记:孔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3)《论语》(中华书局,200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6)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李泽厚《论语今读》(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8)杨润根《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2007

9)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10)三人编 《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三、不废江河万古流——孔子的饮食观

(一)认识孔子

同学们,经过课前预习,你们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弹幕)?

学生们的回答有可能是:

A.思想家

孔子是道冠古今、德侔天地的思想家,他的德行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世帝王把他称为“圣人”,加封为“衍圣公”、“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他的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骨架,而且形成了大东亚儒家思想文化圈,这个文化圈至今仍在显示它的独特魅力,现代化的韩国、新加坡之所以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病,就是得益于这种儒家思想的浸润和支撑。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21世纪能够拯救人类灵魂的只有孔夫子的思想。“面向21世纪”的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发表了巴黎宣言,宣言中采纳了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Hannes  Alfven博士的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来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家园”。

B.教育家

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体制,是中国民办教育的祖师爷。

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倡导“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立德树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回家孝顺父母,孝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外出尊敬长者,行为谨慎,言而有信,仁爱当先。

他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教师的光辉典范,被树为万世师表。

C.政治家

孔子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并毕生为之努力,目标就是实现(或曰恢复)文王时期的大同社会。他的教育思想、文学思想、哲学思想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他曾任鲁国大司寇兼摄相事,在位时杀佞人(少正卯),堕三都,推仁政,强鲁国,一度让强大的齐国不敢正视鲁国,假以时日,鲁国肯定是春秋最强国,可惜正是因为孔子太具才能,遭人嫉妒而不用,失去了施展其政治才华的舞台。

……

N.美食家

为什么说孔子是个美食家?美食家的标准很高,不是说你想吃、敢吃、能吃、会吃、懂吃、贪吃、爱吃就是个美食家,那充其量是个馋猫、饿鬼、吃货、好吃佬、大肚汉、饕餮之徒、汤食之辈,作为美食家,首先要爱下厨房,有自己的拿手菜。《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说明他小时候玩游戏时充当的角色就是厨师,从小就热衷于烹饪。其次喜欢追求美食,对饮食颇为讲究,绝不将就,宁缺毋滥,非常注重生活质量,是一个品味很高的人。像孔子要求“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对应的酱,什么样的山珍海味他都不吃,尽管他吃的是很普通的白芍酱。孔夫子周游列国其实也是品尝列国美食的过程,墨家攻击他说他是汤食之徒,意思是职业蹭饭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齐白石(吃白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寻觅美食说明人生不只是有苟且还有食和远方。最关键的是有自己的饮食思想。孔夫子的饮食观集中体现在《论语·乡党》篇中,这一篇主要是反映孔夫子饮食起居方面的思想,我们现在主要结合这篇把他的饮食思想解剖一下:(二)孔子的饮食观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饮食不嫌精,大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要切得越细越好。其意思是说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这种看法用现在观点来衡量,不一定正确,科学家们认为适当地进食粗粮有利于咀嚼和消化,所谓粗粮,主要包括谷类中的高粱、大麦、燕麦荞麦、青稞、麦麸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以及各种杂豆类,如黄豆、红豆、黑豆、青豆绿豆、芸豆、蚕豆豌豆、扁豆、刀豆、泥豆、木豆、鹰嘴豆,还有块茎类的芋艿、山药、葛根、红薯、木薯、马铃薯等。上个世纪50年代江汉平原的农民大范围的流行脚气,卫生部派出的专家们在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地人精米吃多了,健康的饮食标准应该是每天吃一些粗粮或者糙米,世界知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发文指责中国饮食的三大弊端:过咸,就是盐太多了,过简,过于简单,饮食的种类少、花样少,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天要吃5种水果、7种蔬菜,过精,就是不吃粗粮、杂粮。至于脍不厌细,讲究刀法是必要的,但不是一味的越细越好,如果做鱼糕、肉糕、鱼丸子、肉丸子、肉糜子如汽水肉、肉末斩蛋之类的当然是越细越好,但在把鱼肉切成片、条、丝、团、块时,并不都是越细越好。如果一切都搞的很精、很细,实际上就是对胃的“溺爱”,虽然胃能够很轻易的消化这些食物,但是时间久了,胃就习惯了这种消化方式,如果下次吃点比较粗糙的粮食或鱼肉,它就不习惯承受这种负担。那么,(提问)是不是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错了呢?不是的,我们学历史的人一定要有时空观念,理解这句话必须回到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去,考虑它的特殊语境,孔子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下,对大米的加工完全靠人力拿着木棒去舂,这个工作单调乏味、耗费体力,舂的时候有些谷壳没有弄下来,米糠没有清理干净,有的人就这么拿去做饭吃,孔子说的食不厌精就是针对这个现象说的,至于脍不厌细,是因为孔子那个时候用的炊具是青铜器,青铜刀刀身肥硕,十几斤重,厚而无锋,比较迟钝,不像现在的刀又薄又快,钝刀切肉就不会切得很细,都是大块的家伙,所以,孔子是希望脍不厌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就成了后世美食家恪守的信条,是饮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2.“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饭菜经久发馊,鱼肉腐烂变质都不能吃,这无疑是正确的。202010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中毒,当场死亡7人,另2人也抢救无效,因为他们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该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由此引发食物中毒。为什么在今天妇孺皆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孔夫子要特意拿来强调一番呢?你们是不是觉得孔夫子也不过如此,我想,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生活的艰难,即使食物腐烂变质了,扔掉仍然感到心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吕氏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孔子远远地看见他的弟子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米饭吃了,开饭时孔子委婉地指出颜回有偷吃的行为,颜回说刚才是烟尘掉进锅里,把饭染黑了,丢了可惜,我就把它抓出来吃了。至于鱼肉,哪怕是坏了,丢掉它,人们还是觉得暴殄天物,有负罪感,怕天打雷劈,而在孔夫子所处的那个时代,食肉多是贵族的专利,对一般的人家而言,吃肉是一种奢望,《国语·曹语》载“庶人食菜,祀以鱼。”说明平民百姓只能吃蔬菜,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用上鱼。孟子在向梁惠王宣讲其治国的理想境界时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人到七十古来稀,到七十才能吃到肉,可以想象肉的珍贵。古时候,人们把猪当作财富的标志,甚至把猪骨头作为陪葬品,曹刿论战时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食肉者就是当权者,就是贵族。所以,孔夫子招收学生,学费(束脩)就是十条干肉。由此可见,肉之难得,这么难以得到的肉即使腐烂了(当时没有冷冻设备,腐烂是正常的),也必须以壮士解腕的勇气弃之如蔽履,不能吃它。

 3. “食不共器。”

孔夫子时实行的是分食制,每人都有一套独立的食案,互不搭界,我们现在的合食制是宋朝以后的产物,食不共器的本来意义是不同食物不能放置在同一件器皿中,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鸡肉、鸭肉不能混搭在一起,即便是同一性质的肉也要分开放,如烧烤的肉、水煮的肉、带骨头的肉、大块的肉都要用不同的器具来盛放。我们今天所说的食不共器是指进食的时候不要共用筷子、汤匙、酒杯等进食器具,汉语中这种语义的变迁是很正常的,比如衣冠禽兽这个词在明代还是形容一个人功成名就很有出息,衣服上绣的不是飞禽就是走兽,因为明代文官官服上绣的是飞禽,武官官服上绣的是走兽,你如果恭维别人说令公子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将来必是衣冠禽兽。他父母亲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你如果说别人的孩子将来是衣冠禽兽,你被打死都不会有人同情你。食不共器不论沿用哪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分开放不会串味,不共用餐具毫无疑问是符合卫生标准的。新冠疫情爆发后,餐饮业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学界提倡的是双筷制,1910年,东北发生鼠疫,死亡6万多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奖提名的科学家伍连德博士就倡导双筷制,20201111日,1111日这一天不光是淘宝节、剁手节、光棍节,也是世界筷子节,第十届亚洲食学论坛发布了实行双筷制的南宁宣言,中国食学泰斗赵荣光先生为大家演示了怎样使用双筷,当然,关于使用筷子方面的规矩我在论文《诠释筷子禁忌的文化现象》(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年第4期)中有详尽的解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

 4.“惟酒无量,不及乱。”

饮酒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酒量大的会须一饮三百杯,饮如长鲸吸百川,酒量小的,尝一口就可能面有酡然。因此,喝多少酒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公认的参数,只要不喝糊涂、不喝断片就可以了。三国时期吴国郎中令(卫戍司令)郑泉是个大酒鬼,人称“酒中奇人”,他临死之前反复嘱咐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三国志吴主传第二》), 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埋葬在制陶人家周围,这样的话,千百年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自己永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永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酒是粮食或者水果精华的萃取物,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小酒一二两,神清气又爽。酒是养生宝,长寿离不了。但有一个原则——不及乱,不使自己的理智、言语、行为被酒精烧得一塌糊涂,很多外国人感到奇怪,中国人饮酒的历史相当悠久,大禹时仪狄就会造酒,《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喝酒的人也特别多,每年消耗掉的酒量大约在6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大小小的付食店里,许多高浓度的白酒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北京二锅头、衡水老白干都在60度以上,内蒙的扳倒驴、咱们谷城石花霸王醉70度,据说东北的棒子酒接近80度。可是,中国却没有出现西方那样普遍的令人忧心的酗酒问题。在西方,政治家和平民百姓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反酗酒运动,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发起了长达12年的禁酒运动,他们把酒馆当做是城市罪恶的橱窗,而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白酒生产大国却波澜不惊,风平浪静,这完全得益于孔夫子定下的饮酒不及乱的精神原则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喝酒的人不少,很少酗酒闹事,街头的醉汉也不多,始终强调自我控制,不予放纵。孔夫子讲究做事有节制、有分寸,“从心所欲不踰矩”,随心所欲是建筑在不逾规矩的基础上,这个规矩当然是指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人际交往中恪守的礼仪,而饮酒过度就会藐视法律、践踏公德、无视礼仪、寻衅滋事,丑态百出现代医学界将酗酒定义为:一次喝5瓶或5瓶以上啤酒,或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高于8%。酗酒有百害而无一利,它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1)出现猝死。喝下白酒约5分钟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使大脑皮质处于麻醉状态,昏昏沉沉,言行失控,不省人事。若进一步发展,就会麻痹生命中枢,使心跳与呼吸停止,导致死亡。嗜酒者预期寿命平均低于53

2)滋生疾病。首先是损害消化系统,引起黏膜组织发生水肿、糜烂、出血、坏死,导致食管炎、胃炎、胃出血、胃溃疡,出现呕吐、呕血、便血。其次是损害肝胆系统,酒精主要在肝内代谢,对肝脏的损害特别大,如果长期饮酒,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还会诱发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再次是影响神经系统。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幻视、幻听、幻触、幻嗅、幻味等精神障碍。饮酒10年以上的人,对酒精产生严重依赖,停止喝酒后出现肢体震颤、头晕、心慌、心跳、紧张、焦虑不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躯体疼痛,甚至可能出现抽搐或意识障碍。最后是诱发癌症。过量饮酒与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在食道癌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

 3)殃及后代。酒精对精子和卵子也有毒副作用,酒后同房,怀孕后会产生胎儿发育畸形、大脑发育不良、脑功能减退、呆傻、智力低下甚至死胎等不良后果,即使生下了孩子,也是谬种流传,很多酒徒图一时痛快而贻害后代,吞下了苦果,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陶渊明,陶渊明才华横溢却嗜酒贪杯,他那五个与隔壁老王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亲生儿子无一成才,他在《责子诗》里说: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意思是说自己虽然生了五个儿子,但他们都不喜欢学习,老大阿舒已经16岁了,却找不出比他更懒惰的人了;老二阿宣虽然好学,但学的都是旁门左道;老三阿雍、老四阿端是一对双胞胎,蠢得不得了,十三岁,搁在现在是初一的学生了,还分不清六和七;老幺阿通九岁了,只知道傻玩呆耍,在房前屋后和后山上寻找梨子和板栗;陶渊明不去反省儿子为什么没有继承他的遗传基因,而是把这种命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既然如此,还是喝酒吧。

4)营养失调。长期酗酒会造成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势必造成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还影响叶酸的吸收。

5)危害社会。酗酒后情绪容易失控,发生偷盗、杀人、强奸、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影响社会治安及家庭和睦,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酗酒者工作能力减退,工作热情降低,工作失误增多,影响社会生产。我国每年因酗酒而肇事的案件高达400万起,三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有6%-20%的酗酒者存在自杀倾向,在自杀者中,酒精浓度呈阳性的占24%-35%。

孔夫子说他自己的长处之一就是“不为酒困” ,也就是不嗜酒贪杯,其实,孔子的酒量很大,文献上说“尧舜千盅,孔子百觚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的用于饮酒的容器,一觚等于两升,百觚等于200升。孔子能够做到不及乱,尽量克制自己,是很了不起的。

 5.“食不语。”

吃饭时不交谈,这句话的生命力很强,即便是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农村的老太太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教育晚辈,食不语在今天看来更多的是出于礼貌和修养,我理解的是它包含这几重意思:

一是为了卫生。有的人说起话来唾沫横飞,口水四溅,传播了疾病,弄脏了菜肴,让人无法下筷。

二是防止意外。吃饭时说话,食物碎粒容易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严重的会因窒息造成生命危险,四大家族代表人物之一的宋子文就是在美国的一次宴会上与人交谈时被一块鸡骨头卡住了而丢了老命。有的人听到好笑的话,使他情绪激动的话,立马喷饭,喷酒水,或者噎住,有的人在饮酒之后,言语不合还大打出手或破口大骂。2002年我们学校接受合格评估,按照安排,评估专家要随机去食堂吃一次饭以评判学校后勤工作,那个时候,食堂的饭很硬,专家们年记较高,可能平常在家里吃的饭比较和软,有个专家吃了一口就问旁边的学生,你们一直是吃这么硬的饭吗?学生瞅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我们当然一直吃这么硬的饭,哪像你们都是吃软饭的!在汉语里,吃软饭有另一层意思啊,把那一帮专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有个专家噎住了,半天才缓过劲来。幸好没有闹出幺蛾子,否则,我们学校就会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一个让人笑掉大牙的案例。

三是便于消化。如果一边说话一边吃东西,会干扰中枢神经功能,造成食物不能被充分咀嚼,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若要保健康,饭菜嚼成浆。吃饭慢慢吞,赛过吃人参。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而且说话延长了吃饭时间,饭菜凉了对胃也是不良刺激。

四是享受美味。不说话可以让嘴去咀嚼、品尝、辨味,而谈天说地,进食者的兴趣被各种八卦吸引了、转移了,从而对美味就不在意了。

五是和谐环境。在公共场合吃饭,高谈阔论、大声喧哗会影响就餐环境,很多想静下来享受美食或者思考问题的人,会受其影响,得不到安静恬雅的用餐环境。为什么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自助餐厅外面挂着禁止中国人入内的牌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在就餐时叽叽喳喳,把餐厅变成了集贸市场那么热闹。像我们学校的教工食堂,就餐的大多是博士、教授这要的高素质人才,餐桌上还有食而不语的提示,可是,那个热闹劲我都懒得吐槽。

饭局上的交流应该局限于饭前或饭后,你如果请一个女孩子吃饭,你一言不发,盈盈一席间,默默不得语,那你的钱就白得花了,甭想达到相看两不厌的目的。就是在一般的饭局中,说一些笑话,也可以把气氛推向高潮,曾经在一个饭局上,服务员先上了一碟花生米,我故意问服务员,这是什么?她一脸迷茫,说花生米呀,我说花生米,我原来一直以为米是水稻变的,今天才知道是花生的,是不是所有的花都可以生米啊?与席者哄然大笑。交流还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通俗地说就是达到公关的目的,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勤奋,85%是靠公关,马云说成功30%靠智商,70%靠情商。

6. “唯食无忧。”

唯有饮食是一件快乐的事,进食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愁肠百结,心事重重,“当食不叹”“宁吃开胃粥,不吃皱眉饭。”你能吃说明你身体健康,没有忌口,哪怕是粗茶淡饭也是让人开心的事儿,现在我们最怕听医生说两句话:一是这个绝对不能吃,那个要少吃。那意味着你的身体出了状况;二是回去吧,想吃点什么就吃什么。这说明你的人生终点站快到了。所以,我们不要把工作中、情感中、生活中各种不愉快的事带到进食场景中来,能够无所顾忌地吃就是最痛快的事。

 7.“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主人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客人就要表示诚挚的感谢,懂得感恩,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美食的敬畏,过去要求吃饭前在心里感谢上天的阳光雨露,感谢大地的肥壤沃土,感谢农夫的辛勤耕作,感谢厨师的精心烹制,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

 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杖者就是拄着拐杖的老人,过去拄拐杖是有年龄限制的,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在孔夫子所处的时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乡党就是老乡,通常是一个家族的人,在乡党间应酬,等老人离开了自己才能离开,(提问:为什么要等老人离开了自己才能离开?)这样做一是显示对老人的尊重,不能显得他们太贪吃了。二是在一旁提供服务,伺候大家,走的时候搀扶他们。三是聆听老人的教诲,酒足饭饱之后,人们围坐在一起高谈濶论,老人会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会谈一些至理名言,年轻人洗耳恭听,一定会从中受益。

 9.“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色恶是指饭菜做出来的颜色难看,比如米饭烧焦了、烧糊了就变成了黄的、黑的,菜的本色和配色如果搞不好,人看了不爽,也会影响食欲,中国人对饮食的要求是色、香、味具佳,首当其中的是色,从饮食这个角度说中国人都是好色之徒,讲究色是为了达到让美食者悦目的目的,是为了增进食欲,陶冶性情,和神娱肠两不误,一道菜端上来,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它的颜色,好的颜色使你在未动筷子之前就获得了一种快感一桌色彩斑斓的菜,就象一幅色调明快的美术作品一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臭恶,不食,气味不好闻的食物,不吃。一道菜端上来,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其颜色、形状,其次是闻到的味道,像我们早上吃热干面,一定要自己动手搅拌,因为你在搅拌过程中,吸进去芝麻香和葱香,那种香气在你腹腔内左冲右突,缠绵地卧倒,十分享受。如果味道难闻,让你掩鼻而坐,翻肠搅肚,誰还有兴趣去吃它呢?

10.“失饪,不食。”

失饪就是烹调生熟失宜,肉没有煮熟,血胡拉稀的,青菜煮烂了,黏黏糊糊的,没有口感,他不吃,这实际上是讲究菜肴的质地。

11.“不时,不食。”

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孔夫子所处的时代一般是吃两餐,是朝饔夕飧,即早晚5~7点各吃一餐,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讲求饮食要有规律,契合生物钟,像现在社会有些人中午12点去过早,晚上12点去消夜,想吃就吃,随心所欲,饮食没有规律,打乱了生物钟,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12.“沽酒、市脯,不食。”

为什么在市场上买来的酒不喝呢?有的人是用烂谷子、烂高粱、烂水果酿的酒,有的是以次充优,过去不象今天的奸商那样用甲醇、工业酒精勾兑,可他可以往酒里掺水,所以过去一般人很少买酒,都是自己在家里酿,白居易有诗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所以是家酿熟了才与君一醉。

市脯,不食。也就是说买来的熟肉熟菜不吃,因为它很不卫生,尤其是动物的内脏器官,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弄干净了,一个人买卤牛肚,发现上面有牛毛,就问老板,这上面有牛毛,没洗干净吧?老板说,这是防伪标志,表明它是正宗的牛肚子。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他有一回在市场上买了酱干子,吃的时候有一块很筋斗,嚼不烂,吐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用过了的创可贴。现在社会,奸商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用吊白块浸泡笋干、米粉,使之增白,用工业双氧水泡病鸡瘟鸡,用胭脂红炮制腊肉,用敌敌畏制火腿,用农药晒鱼,用地沟油炸食物,地沟油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它是在下水道捞取的浮油再提炼出来的,我国每年流入餐桌的地沟油超过300万吨。对付它们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孔夫子学习“市脯、不食。”不招惹它不就得啦!光明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李波著的书叫《吃垮中国》,吃成了中国人健康的最大隐患,吃在中国既是第一生产力又是第一摧毁力,人们在吃的时候,“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13.“割不正,不食。”

对割不正这三个字历代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说法是指动物的生殖器、肛门等生理部位没有割干净,《周礼·天官·膳夫》里提出“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猫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鳖去丑(就是窍)。”狼的肠子、狗的腰子、山猫的里脊、兔子的尾骨、狐狸的头、猪的脑子、鱼眼旁边的骨头、王八的肛门都要清理干净,这些东西对人体有害,如果残留在肉上面就不能吃。第二种说法说是杀生不对路,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就是持这种观点,比如说,猫、鼠、蛇、猴子这一类东西广东人吃,其它人可少有问津的,朱彧在《萍州可谈》里谈到一件事:“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羹。东坡妾朝云随谪惠州,尝遣老兵买食之,意谓海鲜,问其名乃蛇,哇之,病数月,竟死。”苏东坡贬谪到惠州,爱妾朝云随行,一次苏学士让人买来蛇羹,朝云以为是美味海鲜,吃完之后听说是蛇,结果一下子全都吐了出来,后来一吃饭她就想起了蛇,很恶心,很害怕,很受伤,晚上做恶梦,杯弓蛇影,因此而卧床不起,香消玉殒。

第三种说法说是肉切得不规范,肉必须切得大小适中、厚薄均匀、长短一致、 肥瘦相间,最好是方方正正的。

第四种说法说是宰杀动物时太残忍。畜生也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我们在宰杀它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你让它们恐惧到极致,其实对我们也没有好处。现代心理学证明,畜禽在极致恐惧时体内会生成出一种有害物质,这种物质郁结在食用者体内,对食用者是一种报复。

第五种说法说是来路不明的肉,不能吃。比如说偷来的、抢来的、骗来的、拐来的,不是正当来路的,都不吃,吃了它,就是助纣为虐,为匪张目,为虎作伥。

14.“不撤姜食。”

姜不能离开桌子,但不可多吃它,生姜性温,微辣,去异味,能温中回阳,润肺化痰,促进血液循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痢疾拉肚等有一定的疗效,民间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常吃生姜,不怕风霜。”、“十月生姜小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要想身体保健康,一日三餐莫离姜”之类的说法。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据说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姜只能作为调味品,多吃对胃有强烈的刺激。

15.“不多食。”

君子食无求饱,中医的养生原则是“食毋令饱,饮毋令过,常令饥中饱,饱中饥。”尤其是晚餐,少吃一口,安稳睡一宿,多吃一勺,折腾睡不着。

16.“大味若淡。”

大味若淡的意思一是最好的味道是食物的原味、本味,味道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是什么味。孔子举张崇尚自然,节制欲望,返璞归真,薄滋味,求清淡,反对重口味,酸甜苦辣咸,麻淡鲜香臭,你不可能把这所有的味道溶于一炉。二是指相对于咸而言的味淡,清代人石成金在《长生秘诀》里明确指出:“淡食最补人。五味各有所伤,假如咸多则伤心,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甘多则伤肾。此五味中,而咸味又能凝血滞气,伤人更甚。试看豆浆以咸卤一点即成腐,禽兽血遇咸即结块。所以多食咸味之人,颜色枯槁,脉络壅浊。倘味淡薄,自然神清气爽,疾病少生矣。”世界卫生组织主张每个人每天摄入的食盐不超过6克,而我国远远超标,东北地区甚至达到了28克。

 17.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句话反映了孔夫子注重饮食平衡,要求荤素合理搭配,强调主食对副食的支配作用,吃肉与吃饭有主有次,有本有末,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易位,肉吃得太多了,饭吃得太少了,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他提倡这一点可能不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现代科学认为,肉吃得太多了,尤其是肥肉吃多了,胆固醇、脂肪较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病,加重肠胃消化的负担,肉属于酸性食品,吃多了就会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毛泽东同志最喜欢吃红烧肉,一餐一大海碗,但到了晚年,他就听从了医生的劝告,很少吃了,孔夫子肯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至于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18.“席不正,不坐。”

这里面也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席位安排不正确,不坐,大凡举行宴会,需要按照宾客与主人关系的亲疏排定坐的席位,如果安排不当,就属失礼之举,即便是山珍海味,他也不屑一顾,在农村依然保持着这种古风,每次入席之前简直就是一场战斗,拉拉扯扯。第二种说法是说坐的席子位置没放好,不坐,古时候没有床,没有桌子,没有凳子,大家都是坐在席子上,成语席地而座、席不暇暖、幕天席地中的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席子,铺席子是有规矩的,席子要铺在堂屋的中央,边沿要与墙壁平行,如果把席子随便一丢,没有按约定俗成的铺好,就不坐,不坐就意味着不吃饭。

19.“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虽然用最简单的粗疏的饭菜瓜果汤羹祭祀,也一定要进行斋戒,斋戒包括熏香沐浴、更衣、不喝酒、不近女色、不吃荤,需要指出的是那个时候不吃荤并不是说不吃肉,因为荤的本意是“臭菜”,就是指香菜、香椿、韭菜、胡葱、大蒜等有辛香气味的菜,这些菜气味难闻,祭祀时难免会从体内弄出尴尬的怪味,荤菜指肉类是在梁朝以后的事。因为孔夫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祭祀活动特别多,特别频繁,于是乎一般的人就不很讲究,孔夫子则要求无论祭品多么简陋必齐如也。

20.“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赏赐的食物,一定要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赏赐的生肉一定要煮熟了向祖先的灵位供奉,国君赏赐的活牲口,一定要把它饲养起来,陪国君吃饭,或者国君行祭礼,要先尝一尝,因为古礼规定君主吃饭,有人先尝,防止有毒,没有什么问题后,君主才吃。这些已经超出了饮食观念的范畴,属于礼的范围了。

()孔子的饮食思想

以上所述说明了孔夫子对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体系,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古代的饮食理论奠定了基础,影响相当深远,他的饮食思想总结起来有十条:

1.他肯定饮食是人生的最基本需要,饮食欲望的存在是合理的,是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拒绝饮食的作法是非理性非人性的自杀行为,为什么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孔夫子要来发一番感慨呢?因为当时有些人主张少食、辟谷,代表人物就是他的老师老子,这就是后来道教的饮食观念,这就压抑或扼杀了人的本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天不吃病殃殃,一周不吃硬梆梆。而孔子对饮食是非常重视的,他在谈到政治时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意思是说治理天下要复兴被灭亡的国家、部落,继续被中断了的氏族、宗族,推举隐逸躲藏的能人,天下老百姓就会从心里归顺、服从,要做的重要事情是: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孔子认为重民是国之本,重食是民之命。在《论语·颜渊》里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三件大事的正常顺序是食、兵、信,食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论语一书中,政这个字出现了41次,食字也出现了41次,其中30次是作吃来用的。

2.他认为饮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人们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有其它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否则他就不会因为听到好的音乐而三个月不知肉味。现在许多大宾馆,餐厅里有人弹钢琴或播放轻音乐,就是让食客获得精神上的释放。“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对于那些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过于讲追吃喝的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在阳货篇里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整天吃饱了什么心思也不用,这就难办了。不是有掷骰子下棋赌博的吗?干干这个还好一些啊。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耕田或许不免饥饿,为学则可得到官禄,你不要整天想着吃什么,而应该去求道,这个道就是价值取向,就是千万人吾往矣的人生追求,就是你治国处世的能力,你只要有这方面的本事,你就不用担心你会过贫穷的生活。

3.他重视饮食保健。孔子刚踏入社会时,所从事的工作尽管不太体面,但都与食品有关。先是做粮仓出纳会计,后来做过牛羊饲养员。当时贵族家庭就是任用知识分子做这些事儿的。尽管孔子认为这些工作是“鄙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这种经历无疑为其营养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认为饮食要服从健康,进食要有节制,反对暴饮暴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不多食”、“食无求饱”。正因为如此,孔夫子才能长成一米九七的个头,享年七十有三,那个时候可不简单,人生七十古来稀嘛。

4.他对烹饪有很高的要求,食物的制作必须精细,不能草率从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品要有色、香、味、形的综合美,给人以视觉、嗅觉、味觉上的全面享受,反对色恶、臭恶、失饪。

5.他强调食品卫生,有所食,有所不食。“不撤姜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臭恶、失饪、不时、不得其酱、割不正、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都不食。

6.他主张饮食以简朴为主,崇尚回归自然。“饭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回箪食瓢饮,他再三称道,反对铺张浪费,挥霍无度

7.他注重五味调和,对调味品有很高的要求。吃肉要用酱,吃饭离不开姜。

8.他要求饮食要保持良好的习惯。食不语,席不正不坐。

9.他主张饮食要有老幼尊卑之分,要体现尊卑等级观念出来。“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他希望饮食要保持礼仪。孔子思想的核心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在这里我们姑且不介入进去,单就其饮食观念而言。“礼”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面对奴隶制的衰败,礼崩乐坏让孔子痛心疾首,他再三要求克己复礼,希望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异于衣冠禽兽,是不能安身立命的,孔夫子对礼如此看重,自己理所当然地身体力行,发乎情而止乎礼。“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夫子坐在服丧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饱过,体现了他的恻隐之心,因为服丧者因悲哀不会专注于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的时候必须改变平常的饮食,必须搬到别的房间去住,亦即不与妻妾同房,“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朋友间馈赠的礼物虽大到如车马之类如果不是祭肉都不必行正规的谢礼,这种事今天的人看来是匪夷所思,人家给你劳斯来斯、凯迪拉克、林肯、奔馳、法拉利、宝时捷之类的宝马香车你都不感谢,给一块祭祖用的腊肉却要再三表达谢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的价值取向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这一点尤为看重,比如有时他赴宴,主人不按礼仪接待他,他便以无礼制非礼。不合礼法,就是给他大鱼大肉他也不稀罕,若以礼行事,哪怕是粗茶淡饭他也欢天喜地,鲁国有一个生活俭朴的人,用瓦鬲做饭,他吃了觉得很香,于是他把饭用土碗装着送给孔子吃,孔子很高兴地接受了这碗饭,“如受太牢之馈”,就好象是吃到了牛羊肉一样。他的弟子很纳闷,大着胆子问他“这土碗不过是低贱的物件,这饭食不过是粗糙的食物,先生为何如此高兴?”孔子回答说“吾闻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为厚也,以其食美而思我亲也。”意思是说我并不以他送来的东西的好坏来决定我的心情,而是他的行为体现了很高的道德修养才让我如此开心。为了追寻礼仪天下的周礼的足迹,孔子听说周文王爱吃菖蒲菹,自己也皱着眉头吃这种味道极不好吃的东西,三年之后才习惯了那怪味道,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体会周礼的精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礼追求的执着。“觚不觚,觚哉!”甚至連酒器的形状和容量都要符合规矩,不得僭越,觚不觚,觚。

孔夫子的饮食观代表的是上层贵族理想化的饮食方式,平民百姓食不裏腹,转死沟壑,哪里有那么多的穷讲究,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孔夫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之中过中恓恓惶惶的生活,奔走列国经常吃的是闭门羹,撑的是一肚子气,在陈蔡绝粮时累累然若丧家之犬,我们不知道他是否降格以求,吃过嗟来之食,是否有过饥不择食的尴尬,事后孔夫子的弟子子贡告诉他说郑人说他独立城门时是累累然若丧家之犬,他说:“累累然若丧家之犬,然哉,然哉”。但是,圣人毕竟是圣人,即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孔夫子还有雅兴弹琴唱歌,他可不是卖艺啊,《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战国时韩国的美女韩娥,歌声婉转动听,有一次她去齐国,路上断了粮,就用唱歌来求食,她唱歌以后人们觉得她的歌声绵延不断,在房舍的屋梁上萦绕三天没有消失,从而留下了余音绕梁的佳话。 看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把他饿得头昏眼花才能承担大任。孔夫子自身虽然过着较为清苦的生活,但他的后裔,尤其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享受到人世间的富贵尊荣,并自成体系地创制了孔府菜、孔府酒,孔府菜的特点就是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法全面、盛器讲究、形象完美、命名典雅、礼仪隆重、豪华奢侈、讲究排场,据孔府档案记载,道光二年这一年孔府就用掉猪肉11530斤,香油7980斤,每次酒席要上菜130余品,以孔府菜为渊源的鲁菜跻身于中国四大菜系之列。

需要说明的是,孔夫子的饮食观并不完全是来源于他的人生经历,而是他的一种追求、向往、寄托,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鱼好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孟子说熊掌与鱼二者不可兼得,鱼羊为鲜,孔子所处的时代,鲤鱼是鱼中的上品,有一天,鲁昭公在河边垂钓,钓到了一条大鲤鱼,孔子赞美了鲁昭公垂钓技艺的高超,鲁昭公一高兴,就把这条鱼赏给了刚刚二十岁的孔子,孔子拎着鲤鱼回家,他老婆亓官氏正好生了个儿子,于是,孔子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从此之后,孔府的人时不许吃鲤鱼的,多亏那一天鲁昭公钓到是一条鲤鱼,如果是一只团鱼,他的儿子可能叫孔鳖,字王八,那就悲催了。孔夫子的一生并不如意,落魄得很,但可贵的是他在自身生活并不优裕的情况下却敢于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的饮食观为后世所继承并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预习任务:

1.阅读《论语·乡党》

2.思考一下孔子的饮食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指道意义?

课后作业:

怎样理解孔子的“唯酒无量,不及乱”?(1200字,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下周课前交作业)

三月高校教师培训课程安排

点击图片前往

END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

上一篇:作为中国人丨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么?

下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八大菜系”

相关推荐
  • 逮虾记果蔬鲜虾饼空气炸锅食材虾仁儿童早餐
  • 爆卖上万盒!家宴火锅开创者川娃子大犇牛油火
  • 打造“传统饮食文化+现代科技”的中国样本
  • 预制菜5项大奖出炉,华鼎供应链荣获“最具竞
  • 新春将至,锅圈食汇预制菜持续升温
  • 餐饮怎么做?难做?没搞懂这5点,千万别做餐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