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

科技活水兴渔富民

时间:2023-01-13 23:03:02来源:food栏目:社会热点 阅读:

 

  年产量保持在6500万吨以上,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45公斤……水产品作为重要的食物和优质蛋白供应来源,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日举办的全国渔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在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重点任务,调动多方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为水产品保供和渔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拓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近年来渔业生产空间持续减少,2016年以来水产养殖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31万亩,用地用水矛盾凸显,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在劳动力、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依靠高性能的品种、高水平的技术、现代化的装备来破解各种条件制约。可以说,强化渔业科技创新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必然选择。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多地整合资源,坚持科技创新,开发深远海、大水面、盐碱地、稻田等新兴空间,利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种资源,为提高土地产出率,破解渔业发展瓶颈进行积极探索。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莫杰介绍,重庆以种养循环为路径,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因地制宜推进稻鱼、稻虾、稻蟹、稻螺综合种养,新建标准化基地5万亩,稻田亩均新增产值1360元。创新“鱼菜共生”模式,建设工厂化鱼菜共生示范基地3个,推广规模达5.7万亩,亩均产值1.6万元。试点水库浮式圈养,统筹小型水库资源,根据水库环境承载力布设养殖浮桶,实现了一水多用、以渔净水目标。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说,山东整合海洋、机械、材料、能源、信息等科研力量,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向大水面要品质,向深远海要空间,目前已建成并运营的大型深远海智能养殖设施装备23台套。该省打造全国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网箱,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渔旅发展新模式。挖掘渔业生态养护功能和“以养为主”优势,有效扭转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供更多优质水产品,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必须依靠科技破解各种条件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表示,要坚持以养为主、宜渔则渔,全方位多途径拓展江河湖海渔业发展空间,构建多元化水产品供给体系。利用各种项目支持,在更多空间为更多技术开辟应用场景。更加注重养殖与环境关系研究,对环境容量、物质能量循环规律等提出限量标准和解决方案。

  关键技术需突破

近年来,我国在渔业科技诸多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原始创新方面,在国际上我国率先破译鲤、鲫、对虾、牡蛎、海带等50余种水产经济物种全基因组图谱;建成国际上第一个水产生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成功研制出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淡水鱼类远缘杂交育种取得突破;培育出无肌间刺鲫、团头鲂,并获得稳定遗传;10年培育水产新品种157个。

不过,渔业产业链核心科技领域创新仍然不足。“目前我国水产良种覆盖率总体仍然偏低。”刘新中表示,目前我国工厂化养殖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养殖机械化率只有33.5%,个别重要种源供应仍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不足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广东省发挥水产种苗大省优势,打造了全国水产苗种生产中心和南苗北运的枢纽,其中6家企业入选国家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8家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黄孟欣说,该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品种省级遗传育种中心。全省培育推广优质、高效的水产新品种39个,占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的14.66%。其中,自主培育通过审定南美白对虾新品种7个,占全国南美白对虾水产新品种总数的58%。

重庆市以资源保护利用为重点,全面系统开展资源普查,登记水产养殖种质资源160种。建成种质保存基地12家、室内保存库10000平方米,实现应保尽保。以国家级原种场、市级水产良种场为主体,培育“育、繁、研、推”一体化龙头企业3个,认定繁育主体360个,年繁育苗种10亿尾以上,核心种源自给率达85%。该市坚持种业创新攻关,整合涉渔科研力量,实施名优鱼类人工繁育协同攻关,年繁育苗种3000万尾以上。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告诉记者,学校聚焦行业发展急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成果产出,整合组建了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国际食品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跨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现代基因技术和传统选育技术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选育出耐低氧鱼类新品种团头鲂“浦江2号”,培育出中华绒螯蟹“江海21”、淡水珍珠“康乐蚌”、三角帆蚌“申紫1号”等新品种。

良种是产业的“芯片”,强化渔业科技创新是打破核心技术制约、破解渔业产业“卡脖子”风险的关键。刘新中表示,下一步围绕重点品种,将进一步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保护和发掘,摸清渔业资源家底。加快国家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产业协同促转化

近10年,全球渔业产量增长超40%,成为食品生产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30年全球水产品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仍保持在1.0%至2.9%。提升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和智慧渔业,成为各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据了解,目前各地纷纷加大农业科技领域投入。浙江省全面实施“科技强农行动”,省部级渔业研发资金每年超亿元;江西省加大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建成院士工作站6个;辽宁省积极开展渔业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创建“辽宁省渔业智慧云平台”;上海市积极支持渔业科技工作,5年来投入1.15亿元支持50多个渔业科技项目研究。可以说,渔业产业科技落地取得了明显成效。

设施装备是渔业科技的物化载体。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沈剑峰家庭农场占地180余亩,从事青虾生态养殖。对河虾来说,饲料喂养、河水氧气等都很讲究。早年,农场采用传统方法养殖,加之设施不完善,青虾产量低,接连亏损。这几年,在镇农办支持下,通过新型农民培训,沈剑峰逐渐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农场安装了全景监控和增氧设备智能系统,只需动动手指,增氧机即可开启。“青虾对水质要求高,原先都靠肉眼观测,现在购入水质监测设备,随时检测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沈剑峰说。

龙头企业是渔业科技的应用主体。江西省芦溪县大力实施现代渔业示范区项目,着力以渔业龙头企业为链主,打造水产养殖基地,特色水产养殖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该县在苗种、饲料、养殖、加工等环节培育一批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发展现代水产业,并延长产业链,铺就了特色产业富民路。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引导农户发展高价值品种养殖。同时,推广先进渔机渔具、节能减排技术等,引进专业养殖企业从事黄颡鱼养殖,产品全部出口韩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表示,下一步要联合政产学研,凝聚创新合力,推动成果应用落地,将服务产业科技需求作为全院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抓好创新链与转化链、转化链与产业链两个衔接,强化品种、装备、产品等实物化成果的产出,设立成果转化奖励基金,推动成果的熟化、转化和推广应用。

转化应用是渔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专家认为,要推动政产学研高效合作、协同发力,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形成集成转化平台载体,赋予科研单位、科学家更多自主权。充分利用企业熟悉市场和产业需求、集成转化应用技术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快产业化应用。搭建市场化应用平台,推动成果发布、展演、评鉴、竞价,丰富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多种成果转化形式。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财经频道 -->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

上一篇:守稳“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下一篇:减污降碳促节能稳产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